正在阅读:那年,我在北京听作家王朔授课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潦河文艺 / 正文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那年,我在北京听作家王朔授课

转载 周芸2022/07/15 08:44:19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奉新信息网 55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

02

那年,我在北京听作家王朔授课


1995年5月3日,我接到国家文化部,中国文联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中国新文学》联合发来的通知,邀我到北京参加“第二届社会转型与文学发展研讨会”。


当年,我在罗市乡政府工作,乡党委书记是胡宋发,乡长是邓在根。我请示两位领导,即刻得到他俩的同意,并签批报销一切费用。第二天,我打点好行李,前往南昌火车站乘车,经过30多个小时,终于到了北京。

    
    北京,心中向往已久,如今终于抵达,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,心情格外激动。一出北京站,纷繁的人群,穿梭的车辆,矗立的高楼,交叉的道路让我这个农民出身的儿子,顿时眼花缭乱。我立即在一个报亭买了一张地图,迅速查到了国家文化部的地址,在宽阔的街道旁招手叫停一辆出租车,报到去了……


    这次“转型与文学发展研讨会”全国应邀200人参加,江西只去了6人。会议地点设在北京国际乒乓球交流中心梯形会议室,会议的主题是对当代文学的走向及如何转型进行研讨,参研的作者分为小说、诗歌、散文三个班,我在小说班。会上邀请了著名的作家、诗人授课,会议时间5天。在我的记忆中,诗人李瑛授课讲的是新诗的创作手法与技巧,作家王朔授课讲的是小说的题材选择及情节铺垫,而《中国青年报》社的记者授课讲的是作者投稿指南及要避免的一些问题。他们还现场与参研的作者进行了对话,就目前当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社会转型相结合的实际现状,以精辟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论述,让人听后大开眼界,深受启迪。


    会议期间还安排了作品讨论,我提交的短小说《那迷人的眸子》也是讨论稿之一。参加研讨的人员大多数是中青年,各自怀揣着对文学的追求,想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,实现心中成为作家的梦想。

     我们小说班里确有些“作家”在当时已经颇有名气,像河南的娄一然就经常在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发表作品。还有北师大文学社的江英,《生活导报》的记者王敏,湖南的刘运山,河北的寒冰以及广东的小马等都有较高质量的作品见睹报刊。我们因研讨学习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北京,实属难得,也许这一生就是这一次相逢。舞文弄墨的人相对性格开朗,思想前卫,想象丰富,爱好广泛,研讨时常为一个观点的阐述针锋相对,争得面红耳赤。尽管仅有几天的邂逅,但都成为了文友,可惜的是那时还没有手机,只有座机电话联系,后因工作的缘故,一往二十多年,那些文友再也没有了联系见面。

    这次研讨会三个班,每个班根据作者的参研作品进行投票排位,前10位的作者由组委会安排自费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学习,两年后结业推荐到北京一些报社任编外编辑、专栏作家或特邀记者,我的作品有幸名列其中。由于当时我已经是公务员身份,考虑“铁饭碗”在身,没有敢于“下海”的胆魄和勇气,加上家庭条件的拮据,只好放弃了这次不可多得的机会,如今想起此事从内心真的有些后悔……

    研讨会最后一天,承办单位组织我们参观游览了天安门和故宫。结束时参会者在一起合影,这张照片承载着我对追逐文学的梦想,甚至可以说是我曾经也是唯一的一次心潮涌动……


    不得不说这次北京之行培植了我对业余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,在这条虽然有些枯燥但却心中充满荡漾的文学创作路上,以自己初心不改,笔耕不辍的毅力和执着,在新闻、言论、故事、短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杂文等文学体裁创作上颇有丰收,陆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数千篇文字作品,曾被业界朋友嬉称为“杂家”,并先后出版《那远去的日子》、《尽在语中》、《长城能推倒吗》、《酒啊,酒》、《活在当下》等六部专著。如今65岁的我仍然兴趣不减,坚持不懈地行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,在如此发达的微信平台也常有一些拙作与读者见面,与微友分享,从而获得心情的愉悦和生活的充实感。想不到初衷对文学的创作仅仅是一种爱好或冲动,却演绎成伴我一生却难以割舍的“知己”,如痴如醉;想不到半生伏案,笔端流露出一行行文字已化作密细的纹路,雕刻于我的眉眼之间,如沟如坎……


    一转眼那个夏天就成了风景,一回眸那次进京就成了故事。虽说岁月无情,但只要努力过的人一定皆有所成,只要付出了的人一定都有回报;虽说时光纵逝,但珍惜它的人一定活得丰盈如诗,尊重它的人一定不会辜负自己……

甘道友

1957年10月出生,中专文化,奉新县财政局退休干部。
1980年8月招聘为罗市镇镇政府文化干部,先后任一官半职。几十年勤奋学习,笔耕不辍,有新闻稿件、小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言论、杂文、故事、箴言语丝等文学作品数千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。曾担任《中国企业家报》、《家庭报》、《妇女之声报》、《法制周报》、《农友报》、《美报》等三十多家报社、杂志特约记者。曾有《那远去的日子》、《长城能推倒吗》、《酒啊,酒》、《尽在语中》、《活在当下》、《广阔天地绽芳华》专著出版,近百万文字。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,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,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,奉新县作家协会理事。
已有0人点赞

自定义html广告位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